城市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养老动态>慈善机构也要学学政府“晒账本”

慈善机构也要学学政府“晒账本”

西南大旱,慈善机构也要学学政府“晒账本”


作者:耳门
     去年8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披露了一个调研数据——汶川地震后,700多亿社会捐款中约八成流向政府,统筹使用。有媒体就此专访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他说,“慈善捐款流向政府是体制性尴尬”,“应该尽快建立与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家福利体系”。
     这些年,各界对相关体制的解析中,呈现过很多“现实原因”,比如我国的NGO(非政府组织)还很不发达;NGO还缺乏专职人员;许多公众不愿意将钱交给NGO使用,而直接捐给政府等等。云南大旱,全国捐助,相关的现实在昆明也有印证。昆明市财政局昨天发布截至3月31日的统计:昆明市救灾资金总数达30265.17万元,目前已拨付支出16026.53万元。财政部门本着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晒出了账本。
     尽管体制有些问题,有件事却需要说明:把捐款交给政府,政府压力很大。捐款都要纳入国库,从程序上说,使用捐款就要上报预算,在财政专户上操作,如果地方政府没有捐赠使用预算,那就要重新补预算,再调捐款。这套规则,会把项目资金的使用时间拉长,消耗的人力物力不说,单说效率,就是个“瓶颈”。而成熟社会下的慈善组织此类运作,肯定比政府做得直接和具体。
     此时,政府财政部门在“体制性尴尬”中,做了更多的耗费,这种耗费如果说可以转嫁,那被“嫁”者一定是灾区和灾民。昆明市共筹集安排救灾资金30265.17万元,已拨付支出16026.53万元,分别用于抗旱和防火,仅抗旱资金拨付,就牵涉到水利、林业、农业、民政、城建等8个项目,地域包括14个县(市)区及三个开发度假区……当然,这种详尽到以“百元”为单位的账本公然一“晒”,足以证明政府的诚恳和阳光,足以证明政府把信息公开做到了实处,更符合“谁接受捐赠谁公示”的国际惯例,但是,有一种刚好映衬“体制性尴尬”现象至少还没引起公众的注意——社会各界捐款,基本都不太在意捐款的详细流向,人们只想通过组织把心意转给灾民。一部分事实却是,捐款基本都是被慈善机构“代理”收纳的,而大家把资金捐给慈善组织,慈善组织也多半会把捐款转交政府,因为最后要由政府来执行相关的项目。我们不成熟的慈善组织没有信息反馈的经验,似乎也觉得这事该由政府出面的好。看到上面的“账目”,不难体会政府耗费多大,而这些事,至少有一部分该由慈善组织来做。
      昆明财政部门把“清单”呈现给公众,是在推动公示制度,却也是给慈善组织旁敲侧击。就云南旱灾而言,我们身边的慈善组织似乎很习惯政府的做法,自己却还不太会及时公示——来自各界的捐款确实大部分流向政府财政,但在慈善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的当下,慈善机构名正言顺收纳的捐款仍然有一部分“自控”,相关的及时公示,却极少见。我们通常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贪腐”,对于慈善捐款来说,只控制“贪腐”远远不够,及时公示也是必做的事情。
     这几年各界专家正在探索中国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的大体构架,如果探索中援引政府财政在现实中的、本不必的辛劳、消耗作为参照,反映出的则是当下政民体系科学与否问题,而当下要做的,应该是慈善机构要学会及时公示,以此作为来改变“慈善捐款流向政府是体制性尴尬”,进而,改良我们的相关体制。

文章评论(0条)

我要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