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养老动态>长沙普亲养老告诉您:在古代中国人有养老院吗?都怎么养老?

长沙普亲养老告诉您:在古代中国人有养老院吗?都怎么养老?

      近些年刮起的复古风,让人们都爱讨论,在古时候,人们都如何过新年、如何过情人节等,那今天一起来看看,古人都是怎么养老的?说起来,因为现在面临的养老难题,让谈论养老听起来是个让人轻松不起来的话题。不过,写过《桃花源记》的陶渊明可能并不这么看。

      《桃花源记》里有一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个提法和我们当前的养老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首先,养老最好在社区,在家庭。正如桃花源里,老人们并没有集中在村舍边上的养老院,而是在社区散居。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养老和托幼紧密结合在了一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是说这一老一小,实现了互相照顾,最终各得其乐。不过话说回来,这终究只是文人对理想生活的一腔赤诚描绘。

      在现代社会,一个健康老人的养老可以通过亲人来解决,但如果老人恰好失能失智,那单纯依靠家人的力量根本无法让老人得到良好的照护,相反还会拖垮家人,必须寻求专业养老机构的力量。这也是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深入发展所带来的养老机构的细分化,针对失能失智老人,兴起了有很多专门针对他们的养老机构,普亲养老就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凭借着政府的扶持,普亲养老拥有非常完善的机构设施:电梯门禁系统、24小时监控设备、家具均采用无尖角处理,在使用尺寸上充分考虑老年人生理特点,智能化护理床、一键呼叫系统、全自动恒温冲水马桶以及很多的康复训练设备和老年娱乐健脑器材等。而在护理上,普亲养老也按照1:3的比例为每位老人配备有专业的执业医师、护士护师、康复师、营养师、护工提供24小时日常生活照料规范化流程,全方位的生活照料保证长者享受洁净舒适的晚年生活,这也是社会的进步为老人提供的另外一种保障。

      再来说中华上下五千年,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普通老百姓与政府官员,都怎么养老呢?先从古代官员说起。

比如古代的公务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退休的年龄为70岁,且汉代只有高级官员才能“致仕”,条件是年老或是生病。直到明清,退休年龄才变为60岁,不得不感叹,现在的公务员真幸福啊……汉代还规定,俸禄两千石以上的高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功勋极其卓著的少数官员可以享受原俸。

      然而到了唐朝,官员退休后就没有退休金了,但能得到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像大家很熟悉的杜甫,落魄的时候跑到成都靠着朋友严武的资助,盖了一间草房。严武死后,杜甫一家失去依靠,辗转到奉节,靠着都督柏茂林的照顾,当了个小官,才解决了生计问题。后来杜甫想落叶归根,“官应老病休”,田地也不要了,结果更惨,一路漂泊饭都吃不饱,最后病死他乡。

不过,不是所有官员想退休就退休的,你需要得到上级批准,上级不批不能退休。比如白居易,70岁还没退休,写了《不致仕》: “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可怜八九十,齿坠双眸昏。”后来在刑部尚书的位置又干了一年,71岁退的休,三年后,卒。

      比唐朝更坑爹的是明朝——不仅不给官员发退休金,连田地都不给。如果家里实在太穷的话,可以根据个人申请,“有司月给米二石,终其身”(600元/月)。

      看到这儿,目前所说的都是当官的,那像我们一样的普通老百姓呢?

      没有官职的古代老百姓,养老基本靠自己。不过,朝廷还是会在政策上有一定的扶持,并且通过法律法规,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比如减免老人及其子孙的赋税(向国家缴纳一定的钱物)和徭役(为国家提供一定期限的无偿劳动)。

      最早的养老制度从周代开始出现,如果家中有80岁以上的老人,则儿孙中可以有一人不服徭役;如果有90岁老人,则全家都可以不服徭役。要知道,家中的青壮年去服役,相当于少了一大笔收入,若不幸战死沙场,老人的晚年可能就更惨了。

      说到这儿,就要提一下汉朝了,两汉“以孝治天下”,对养老问题可重视了。

孤寡老人在集市上做买卖,可以免缴纳租税。若子女不赡养老人,可是要被判死刑并且暴尸街头的。老年人可以领“老年证”,养老权益受法律保护。

      那么空巢老人怎么办呢?

别怕,我朝的国家级养老院那可是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名叫“孤独园”,用于收留、赡养孤苦老人。唐宋时期,这样的养老机构流行起来。特别在宋徽宗时期,老人的年龄标准是50岁,使养老的人群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史称【中国老人的黄金年代】。

      以史为鉴,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国家制度,还是子女的赡养孝道,国家的孝道文化,其精神内核都始终没有改。这或许比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述的那个世界,更加现实,也更加丰富多彩。



文章评论(0条)

我要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