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养老动态>龙福宫十八年,精彩是轱辘出来的(缨束沙龙9期)

龙福宫十八年,精彩是轱辘出来的(缨束沙龙9期)

“缨束”是养老行业高端学习互助型社群,其理念为“合作共生、互助分享,学习进步”。“缨束”实行轮值群主制,定期开办主题沙龙。本期沙龙由轮值群主张文革先生发起分享。张文革先生是天津龙福宫老年产业连锁机构创办人。

【欲加入“缨束”,请加群主私信“yanglao666”发送“姓名、机构、职务”申请。】




整理/关爱老人

来自 养老网




龙福宫十八年,精彩是轱辘出来的


张文革


大家好,今天的日子真好,正月十四,在这里先给大家拜个年,问候大家正月十五快乐!接到群主邀请让我讲一下,讲什么呢?讲一讲龙福宫。龙福宫十八年,亦长亦短,弹指一挥间,回首十八年,仿佛就是昨天。实际上心里还是很忐忑,这个群里来的都是大家、专家,唯恐贻笑大方。讲得好与不好,希望大家能多多指教。


艰难创业


既然讲龙福宫,我先介绍一下龙福宫。自1997314日龙福宫第一位老人入住,到今天恰好也是三月份,离十四号也不远了,整整是十八年。当初做养老,其实都不知道什么是养老,就想应该找一个自己能够作为后半生事业的事儿干下去。那年我正好三十岁。俗话说好男儿三十而立,所以我就选择了养老这个行业。当时想得很简单,只是知道421的家庭结构,想到将来老年人越来越多,养老的市场也一定会越来越大,就选择了这个行业。但是大家都不理解,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而且我也不知道经营养老机构是怎么回事,但一干就干下来了,就一直坚持到现在。


当时也觉得这是很简单的事,也不是多复杂的事,觉得就是有需要来的就住吧。可是干起来觉得真是太早了,因为当时真的没有那么多需要住的,而且受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经营的阻力非常大,很长时间也没有多少人来住,当时就不想干了,不赚钱怎么干?可是当我真的不想干的时候,已经住下来的一些老人、老人家属和当时的一些员工,他们都全力支持了我,每天都在劝说我、鼓励我,甚至把自己家里的一些用品,我们需要的一些东西都拿来,支持我能干下去。所以就继续干,可是还不赚钱,怎么办?不赚钱不行啊!那么再开一家吧,是不是开得多了,就能赚钱了?所以就又开。我的想法是开得多了或许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可是没有钱怎么办啊?欠房租。就这样,第二年也就是1998年我开办了第二家,1999年开办了第三家。


院名由来


那时候我觉得机构的名字应该给它树立一种意义。取名“龙福宫”,只是因为我对龙有一种很深的感情吧,因为是龙的传人,所以是我对龙的一种情怀。我觉得一定要用一个带“龙”字的名字;因为我们做养老嘛,一定要让老人家们在这里享受幸福,所以叫“龙福”;而“龙福”感觉好像一句话没有说完,那么中国人认为的最好的居所就是皇宫、宫殿,所以干脆就叫“龙福宫”吧,顾名思义就是“龙的传人享受幸福的宫殿”。


悄然连锁


这个时候不知不觉的已经干上连锁了,我觉得这种形式应该还是可以的,这时已经知道很多老人入住都是要就近,比较方便,所以我就在城市的各个区去找地点,把它分散开,一个区域一个区域的,可以满足不同区域的老人的入住。


这个阶段在做的过程中,我发现周围很多做养老的还都是把养老作为一种公益或者叫做事业来做,可是我们做民营机构的本身就是在市场里,基本上没有什么政府的支持,或者是社会上其他各界的支持。那个时候,大家好像对养老的认识还都不是很够。我觉得真正想要生存乃至发展,绝对不能把养老作为公益来做,一定要把它产业化,所以这个时候我觉得干脆我把它加到名字里吧,在2000年的时候,才把这个全部的名字说出来,就是“龙福宫老年产业连锁机构”。


三个阶段


可是这个时候我还在赔钱,这几天我就在回忆这十八年是怎么过来的,我把它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吧,第一个阶段叫鼓秋,第二个阶段叫爬行,第三个阶段叫趔趄


十八年中的前十年应该算第一阶段,这个阶段我把它叫做鼓秋,怎么鼓秋呢?前十年,前八年都在赔钱,那时候一心想着不赔钱,想着什么时候能不赔钱,只有这一个目标:我不赔钱。


第二个阶段应该是从第十年到第十五年,这五年这么爬行过来,可算是不赔钱啦,能够略有盈余了,但是感觉太缓慢了,也很费力,要使出全身的解数,稍微卸一点劲儿就还是要赔钱。


从第十五年开始,我感觉能够站起来了,站起来走了,就像小孩刚会走路一样,但还是磕磕绊绊地走,一直到现在。


顺其自然


所以我觉得我是一个很不成功的人,一直让我讲,我反问自己讲什么呢?但同时我非常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点,所以我今天还是鼓起勇气来讲了,磕磕绊绊的讲,请大家不要笑话,也希望在我讲的过程中,大家能够多提问题,或者是说多提醒我,让我有话题可讲,要不然我怕自己讲不下去了。


最初做的时候,真的不知道怎么去做,实际上完全凭着一种冲动在做。那时候想去哪儿学看人家怎么做都看不到;也想找些相关书籍,跑遍了所有书店也找不到,只能自己摸索着去做。所有的一切都是感觉有必要了,或者有需求了,那就做吧。比如说今天经常被讨论的“医养结合”,那时候我没有这个概念,只知道很多老年人,住在这里老年人有各种各样疾病,他们需要有大夫有护士对他们的疾病经常跟踪,有了病能够及时得到治疗,这样我就需要有大夫护士,那就来吧。


吾爱吾老


我始终觉得不管做任何事都需要有一种信念。我们既然做养老,首先要知道如何对待我们的老人,要让所有员工都知道如何对待我们的老人。我就想起有很好的一句老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简化了下“吾爱吾老”,形成了一个中心的理念。在这个中心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应该实现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我想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高兴吧,大家都需要高兴,所以我自己又编了一句叫做“乐在龙福宫,福气快乐多。”这样就形成了我们的一个宗旨,让老人能够笑口常开,让老人感觉住在龙福宫有福气、有快乐,每天能够过得快快乐乐的,同时也是对我们全体员工的一种要求。怎样能够达到使老人快乐,使老人感到在这里幸福,需要我们怎么去做?这就形成了对员工的各种各样的要求。


在管理上,我觉得应该有一些保障,应该做到一些最基础的东西。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呢?后来我觉得我们做养老最首要的就是照顾,还有伙食,民以食为天,这很重要。还有就是老人在入住之初,首先看到的是你的环境卫生如何。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老人入住后涉及到人身安全的保障。这样就形成了我们的四大生命线:护理、伙食、卫生和安全


专心做“小”


现在养老越来越热,大家好像都在议论讨论如何做养老,也有很多人想做养老,每天都很多人来找我,我认为养老与其他行业相比很特殊,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可以做好。由于现在老年人越来越多,政府也更重视了,所以好像大家都对养老感兴趣。那么做养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多人一上来就想着如何取得政府的支持和补贴,好像是为了这个来做,我觉得这是非常错误的。做养老也好,不管做什么,一定要首先靠自己去努力把它做好。你自身一定要赚钱,要有赢利,否则一定做不好。


如何盈利,大家应该都很关心,实际上很简单,就是做“小”。今天还有人请我去看一个项目,20000多平米,应该规模很好,可是我不感兴趣,因为看着很好,做起来很难盈利。所以我说如果你做12000张床的机构,还不如做10200张床的机构,更不如做10020张床的机构。此外,不管做什么一定要自己努力去做,不要和别人去比,只想我自己如何能够把它做得更好。


上下求索


其实在前十年的时候,我根本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我只是探讨研究住在我这里每一个老人需要什么,如何才能够满足他的需要,只要是满足老人需要的,我就会很努力的去做。同时我也很想知道别人是怎么做的,也很想有人来指点我,可是真的找不到。后来,一点点有了一些在北京或者天津的这方面的培训,政府部门搞一些这方面培训感觉非常好;然后也接触了一些养老的专家,感觉他们讲的也很好,就很想把他们请来来对我进行一下指导。但我一跟那些专家说,给我的感觉是他们根本就不感兴趣,后来再一深聊,好像他们根本没有到过养老机构。所以后来我就更佩服他们,他们连养老机构都没去过,能把这养老讲的这么好,我感觉很不简单。最终的目的还是要真正把养老机构做起来,真正的把老人服务好。


2000年以后,我实在是憋不住了,觉得应该走出去,真正去看一下人家是怎么做的。我开始去国外看,走访各个国家,看看他们的养老是如何做的。通过这种走访,我认识了另外的一些专家,比如说上期给我们讲课的乌丹星老师,我觉得我遇到了一位真正的专家,她也听到了我经营养老机构的经历,觉得很感兴趣,第一时间就到了龙福宫,了解一些更深刻更具体的情况,鼓励我把做的这些能够说出来,能够提炼出来。可是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出来,还是提炼不出来。当然,在此期间,乌老师帮我说了很多,也提炼了很多,我觉得这种专家是我们做养老真正需要的专家。


多方合作


我觉得做养老,尤其是像我这样起点比较低的,还需要去发展,去做得更好。只靠自身的力量,会发展得很缓慢很缓慢,所以还需要合作,需要各种各样的合作。


我记得是五六年前,我给自己制定了几个合作方向,第一个是和政府合作,尽量取得政府一些政策上的支持;还有就是我们想发展,需要资金,很多时候都是因为资金不到位而做不好事,靠我们自己发展创造的利润来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因为我们即使盈利也是微利,所以要靠跟一些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去合作来取得。


我们在联手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要不断地去寻找适合做养老机构的房屋。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拆迁等各种情况,房屋越来越难找。真正适合我们养老机构用的房屋,最好是按照我的需求去建,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和地产商来合作。


刚才我说到我们的老人需要一个很强大的医疗保障,单凭我们自己的一个大夫几个护士,越来越满足不了这些老人的医疗保障需求。后来我想是不是自己建个医院?但这是我更弱的弱项,我本身就不懂医,建院太困难了。还是应该与正式的医疗机构合作,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所谓专业的事儿由专业的人来做,这样是最好的,各自发挥各自的作用。


所以,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目前的这种发展模式,我和地产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他们在开发小区的时候,就要有一个根据小区的规模来配套的养老机构,由我和开发商一起设定这个机构的规模。另外,当我们看到一个比较合适的房屋,可以由相应投资机构来进行投资。现在我们和天津市武警医院合作,所有的医疗保障都由医院来负责,他们是很专业的三甲医院。


三环规划


我对整个机构的发展做了一个蓝图,就是根据天津市三环路(内环、中环和外环)的布局特点,制定“三环发展规划”。城市中心的情况简单说就是地少人多,而绝大多数人尤其老年人处于城市中心,所以相对来说,市中心养老的刚性需求是最大的。但设施不好找,因为市中心寸土寸金,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如何去发展?我制定了微型院的发展战略:小型,几十个人,几十张床(20 - 50),为什么这样?有几个好处。第一,这样的房子相比几百张床的房子要好找一些,第二投资少,第三因为小可以做精做细。


现在我在天津中心区有六家院所,都是3000平米左右,床位在150-160张,以这些机构为中心,在其方圆5公里范围内再去发展微型院。微型院最大的劣势是运营成本高,“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单独搞一个微型院,所有的管理班子、医疗、伙食以及娱乐康复等等都要有,而床位少运营成本就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以现有机构为中心,就可以利用其现有团队、医疗资源和食堂等等,都不用再单独建,可以共享,降低运营成本。基于这几个原因,我制定了城市中心机构养老的发展战略,目前正在做,而且申请注册了几个商标,比如其中一个商标名字就叫做“50张床”,想做这样一个系列。


以上是我的内环建设,下面说说中环建设部分。中环实际就是城乡结合部。它的特点是大的环境、空气质量都比市内市中心好些,也有足够的场地空间,机构规模可以更大,功能可以更齐全,可以吸引一些追求高品质生活的老人去居住。


我们现在在天津的东丽湖建了这样的机构,也是和开发商合作,他们提供房屋,应该说还算可以。但是这种机构我想不宜太多,因为终归大多数老年人都为了方便想就近居住;再者他不会离自己原来的生活区域太远,尽量在他熟悉的环境居住。有一部分老人追求环境好、空气好,各种设施齐全,有更多更大活动空间,追求品质比较高,过一种比较优雅的生活,我说的所谓“中环建设”就是主要满足这些老人的。这种机构所面对的人群就不只是周边,是面向全市所有有这种需求的老年人。这种人群是有限的,所以这种机构不宜太多。以天津为例,我这种机构有三家最多四家就足矣了。


再有就是外环建设。就是农村养老。我们做养老一定不能忽略农村的养老。现在农村养老貌似需求不大,但潜力很大。我国终究还是农业大国,虽然城镇化很快,但农村人口还是占多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意识也肯定在变化。那么,若干年以后,甚至会很快地,农村的机构养老需求会快速上升。我们应该从现在起就未雨绸缪,将农村养老做起来。


农村养老如何去做,我想还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法子。现在广大农村每个乡镇甚至村都有以招收五保户为主的敬老院,这是我们国家很早就做出的规划布局,这个布局是非常好的,各个地区敬老院仍然都占着大的比例。但是现在这些敬老院似乎大多数都疏于管理,老人生活质量也不是很高,我考察过,也没有多少人在住,甚至很多都成为当地政府的财政包袱。所以我想农村养老,就利用这些敬老院就可以。我们可以找一些比较适合的敬老院重新进行简单装修,统一地进行一下管理,提高一下各方面质量,我想就可以了。而且这些敬老院大多数其地点都还不错。这样的话,我们可以花很少的钱把农村养老做起来。我想谁先做谁就能最终受益。就如毛主席说过的“农村包围城市”一样,他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以上就是我对机构养老的一种规划吧,而且也是我今后发展的方向。


专业护理


现在的养老实际上还是粗放型的,很多就是还是什么都做。我觉得今后计划中的机构养老应该细化一些,更加专业一些。比如失能失智老人越来越多,但专门照顾这种老人的机构还很少。


我们正在收住的老年人有将近1000人,80%以上是失能失智老人。这个人群是对机构养老真正有刚性需求的,开始我做的时候觉得这些老人就应该这样去照顾吧。过去我们把失能失智老人叫老年痴呆半身不遂等等,我们应该更加科学去认识人的这种身体状况。要想照顾好就必须专业化,很有必要做专业的养老机构。最近两年我建立了一家专门为失能失智的老年人服务的机构,请了相应的专家和团队进行更加专业化的照顾,这样对这些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能有很大的提高。


就在今天下午,我还与同行在研讨这种专门针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照顾问题。现在很多养老机构都有很多这样的老人,我也走访了很多家,包括我自己的机构在内,照顾得还不那么专业,很多人认为这种老年人就应该这样,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按照正常人的想法去对待这些老人。这确实对他们的病情很不好。今天下午这位同行朋友问我失能失智老人应该如何照顾,实际上我也是个外行。根据我的观察和经验,每一个失能失智老人都应该有各自不同的照顾方法,因为每个人发病的原因各有不同。举个例子,有两位失能失智老人,我们在一位老人房间的对面摆了一个婴儿推车,在另一位老人房间的旁边做了一个佛龛。为什么这么做?当初来的时候,两位老人都是狂躁型,没有办法让他们安静下来。在专家指导下找来他们的家属,问老人过去的情况。其中一个老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孙子都是他来照看。当孩子父母接走孩子,老人就越来越抑郁。我们了解情况后找到家属,把原来孩子用过的推车还有老人过去经常坐的一把椅子找来,放在房间的对面,试了一下,结果老人出门看见推车的时候立刻就很安静了。我们对另外一位老人也是如法炮制。这位老人对佛教非常虔诚,我们就把他家里的佛龛请过来,放在他房间附近。当老人再狂躁的时候,就特意引导他看到佛龛,他就安静下来,很虔诚地念经。


根据老人失能失智的特性以及需要疏导的共性,我们在失能失智的机构内专门设立了一些疏导设施。比如“汽车站”,针对的是很多老人下意识地要回家,这时你要是简单地劝他别回家,甚至会增加他的反感烦躁乃至对抗的情绪,只能顺着他的心意;但我们又不能毫无根据地欺骗老人,所以我们制造了一些情境,回家需要坐车,就制作了车站,挂上他家附近的站牌,模拟候车乘车到站到家等一系列场景,这样他的情绪可能过一会儿就得到了缓解。


再有,我们会根据老人一些远期的记忆比较清晰的特点,制作一些壁画,比如一些天津过去的小吃(如“三绝”狗不理包子、麻花、炸糕)的制作场景,小时候玩的推圈、风筝、风车这样一些游戏场景,老人看到的时候可以使他安静下来,引起他对过去年轻乃至童年时代的回忆,对其病症有所缓解。这些壁画大多画在房门或者电梯门上,甚至是电柜的箱门上,也有利于老人的安全。因为老人在看到的时候会引起他的美好回忆,就不会对房门电梯等设施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对老人的安全也是一种保障。


我们在一些特殊区域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专门建设一些养老院。比如天津一些地区回民聚居,养老需求较大,目前天津市专为回民建设的养老机构还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所以我们做了一家民族养老院。


与时俱进


从事机构养老这么多年,我觉得应该到了新旧两种养老观交替的一个时间点。当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养老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都是粗放型的管理,原始型的养老,一个人负责多位老人生活,吃喝拉撒睡全由一个人负责管理。专业型人员少,都是凭借经验去做,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护理员,都是如此。


我们的养老设施也很不专业。我在去年年底制定了一个走访百家养老机构的活动计划,想进一步调查一下目前整体的养老状况到底是什么样的。春节前我走访了其他省市的6家养老机构,这几家机构也是经营的时间比较长,都在十年以上,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从设施到观念还是比较老化。所以我说我们做的是养老,但我们的观念和做法不能老,要与时俱进,要适应我们老年人这种需求不断提高的情况。现代养老首先从设施上要专业,包括装修设计、家具、辅具一定要专业。我说的是“专业”,而不是“高档”。我们的服务要更加专业,管理水平也要更高,更加人性化,这样才能真正适合我们今后老年人的需要。


“全时照顾”


在这种情况下,近三四年来,我对现有机构逐一从硬件上进行提升和改造,从软件上引进一些国外的先进管理系统。我们也在培养现代化的管理人员和专业化知识化的护理人员,在服务上打破过去“一个人管理几个老人的一切”的框框,提出了一种叫做“全时照顾,无缝连接”的护理模式。


大家一提起难题,最大的好像就是护理员的短缺,“全时照顾,无缝连接”也是因为这个现实逼迫出来的。还有就是如何能实现更加专业化的照顾。“全时照顾,无缝连接”不是一个人要照顾几个人,而是一个团队要照顾一个人的概念。


这种护理模式我是从流水线的工作方法得到的启发。我看过一个关于福特汽车发明流水线的故事,汽车之所以能走进千家万户,是因为流水线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卓别林在流水线上拧螺丝,只在那一个点拼命地拧,别的什么都不管,工作速度非常快。我在想我们的护理能不能借鉴,把一个老人24小时照顾流程分成若干个点,比如说晨护、洗澡、晚护等等。每个点配置一个小组,这个小组只专门做这一个点的事。一个人再笨,如果只做一件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肯定会成为一个熟练工,有利于他更专业化地工作。例如专门负责为老人洗澡的小组的工作,我们将其分解为六个步骤,即“六步洗澡法”,每一步都用图标注出来,有说明、标准和时间的要求,即便一个从来没有为老人洗过澡的员工,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也会很专业,洗得既快又好又安全。


无缝连接”


将整个服务流程分成若干个服务模块,就会存在一个问题:服务模块之间如何衔接?所以提出“无缝连接”,还要有人负责“弥缝”。这也会解决老年人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强烈的孤独感。很多老人抓住你聊天甚至都不撒手。让老人每天能最大程度见到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时间能与我们的人交流,晨护、晚护、洗澡、做卫生、口腔护理、用餐等等,都是交流的时机。我们还有一个巡视制度,所有员工包括从院长到做卫生的都有对老年人巡视的时间,这一天排下来除了老人睡眠,都会有人与他交流。为了能最大限度实现这一点,我们实行了“全时照顾,无缝连接”的护理模式再加上巡视制度。刚才提到“弥缝”,巡视制度就是对“全时照顾,无缝连接”起到弥缝的作用,即上一个护理模块和下一个护理模块之间的空白时间,用巡视制度来填补,最大程度减少老年人独处的时间。


产业合作


做养老要把养老当作产业来做,而产业是需要有产业链的,机构养老只不过是这个产业链上的一个点,要真正把养老做好,需要上下游很多养老方面的机构合作。我们在做机构的过程中,也发现很多这种弊病,我们现在的养老产业链还很不健全。比如,我是非常想找一个专业的做养老食堂的机构来为老人做饭,但是没有,我必须自己做;我想建一个新的机构,需要一个专业的团队来为我的机构做设计,但直到现在也没找到合适的,实际上都是我自己在设计,我对设计是很不专业的。甚至我都想找专业的护理团队为我们的老人进行服务。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任何一个行业的根本。恰恰我们做养老的没有一个人才培养的后盾,现在我们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专业院校,只有一些大专院校开设了一些相关的专业,相关的课程,但我感觉也很不专业。但不管怎么样,让我高兴的是,最近两三年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注意到这些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努力去做。去年开始有很多专业的培训机构找到我,甚至让我和他们一起设置课程。我觉得这是我们做养老的很大的一个喜讯佳音。我有个主意:我们这种培训能够和我们实际的护理流程真正地结合起来。


有人问过我,这种培训多长时间比较好,课程应该如何设置。现在的一些职业培训都是短期的,短的几天,多的也不过十几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你想让一个人把所有护理技能都掌握,我认为不太可能。如果按照我们的护理模块来设置课程,比如洗澡,专门设置洗澡课,一个人在几天比如三五天时间里,如果只学洗澡,即便再笨点,我认为也能学会,到我们的机构后马上就能上岗,而且会做的比较专业比较好。我想这种培训,对于我们的职业培训来说,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


大道至简


最后说一下养老机构的设置。这个问题最近几年国家很重视,要求一个区域必须在多长时间内设置一个多少张床位的养老机构。这样,很多地方投入很多钱去设置一个很豪华很高档的机构,我觉得有点劳民伤财。最近我也看到一个比较好的消息,国家有相应的要求,要求开发商在开发一个住宅区的同时要配套相应的养老机构。我认为这个方法就很好,做小区的同时做配套的养老机构,这对于开发商来说应该是比较简单的事。他在做的时候还会有一个专业设计,设计出来的房屋结构,应该会很适合养老。很多地方在推行公办民营,或者叫公建民营,这就比较趋向科学化了。


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养老,很多人也想做养老,让人感觉养老是很神秘很复杂的工程。我觉得没有必要把养老那么神秘化复杂化。养老就是养老,每个人都会老;养老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事,从有人那天起就需要养老,只不过各个时期人们的需求不同。不管什么时候,你只要知道老年人需求什么就去做什么就好了。我觉得还是应该简单一些,越简单应该越好,就是满足需求。不管哪个行业,你想做好,都需要最大程度地满足需求,就可以了。


优雅人生


做了那么多年养老,我现在的目标很简单:当我老的时候,我应该变得优雅一些,有一个优雅的人生。所以我还有一个口号叫“长者家园,优雅人生”,也就是希望现在的老人家,以后的老人家,包括以后我们自己都能够住在长者家园,能有一个优雅的人生。


磕磕绊绊地说了这么多,也忘了中间要休息一下,时间已经到了,不好意思,耽误大家时间了。请大家今后能对我多加指教,多加指点。在这里也感谢大家感谢群主给我这个机会。也希望在这个群里能和大家学到更多,能够得到大家更多的指点,希望我们今后能共同努力,将养老事业做得更好,使老人家们包括我们自己能有一个更高品质的生活,能够度过一个优雅的晚年。



【互动集萃】


李缨-养老网

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位小师傅去庙里修行,问老和尚什么是奇迹。老和尚就让小师傅去做了一锅饭,淘米、加水、添柴,饭慢慢就熟了,老和尚说这就是奇迹——生米能够变成熟饭。对于养老产业来说,从鼓秋到爬行到趔趄也就是奇迹。上一场乌老师讲到了做事情的方法心态,而这一场我觉得张总正是实践了乌老师所说的。张总我想问一下:您在那不挣钱的十年是怎么扛过来的?


张文革-龙福宫老年产业连锁机构创始人

实际上好多次都不想干了,每一次都是老人和员工的鼓励,帮助和支持使我不得不鼓足勇气再干下去,就这样轱辘到今天。所以,我最担心的就是干不好,对不起他们。


李缨-养老网

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一种共同的特质:简单、专注、沉潜、内修、坚持,在张总身上我们也感受到了这样的光芒。感谢张总18年的探索之旅,感谢宝贵的经验分享。


苏畅,沈阳仁爱畅晚养老照护有限公司

作为一个创业者,深深感动于您创业过程中的坚持和执着,也正经历着您曾经经历的那些不易,非常感谢您的分享!


乌丹星

我和张总面对面地沟通了两天的时间,第三次我还没来得及去,记录了大量的素材。但是真的是因为最近太忙了,我真希望我能有八个头八只手,很多很多东西要写,也希望能有志愿者帮助我一下。


张文革-龙福宫老年产业连锁机构创始人

乌老师不必着急,我随时恭候您,我相信以后会越来越精彩。


乌丹星

张总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和感受是做一个平凡的人,做一件平凡的事,不要去追求高大上,不要用更多的回报和成功来对自己所做的事进行憧憬,你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做一件平凡事而已,我觉得用这样的心态,养老一定能做好,这也是我和张总能够擦出巨大思想火花和合作意愿的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李缨-养老网

如果之前听过张总讲,我会将这次分享题目定为“精彩是轱辘出来的”。


乌丹星

精辟。再加一句,熬出来的。


张文革-龙福宫老年产业连锁机构创始人

这个题目好。那时候我经常鼓励自己的一句话: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乌丹星

是的,熬是基本功,所有的都经历了,还有何惧?


转载声明:本栏目内容为养老网原创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文章评论(0条)

我要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