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养老动态>四川泸州市居家养老概况

四川泸州市居家养老概况

  • 来源:四川省民政厅网站
  • 浏览:4040
  • 2012-03-16 11:00:49
  • 我来说两句

(泸州市老龄办主任袁红撰文)

      我市有60岁以上老年人76人,占总人口的15%,80岁以上高龄老人约12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5%。空巢老人约38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0%。在人口迅速老龄化的同时,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已成为增长最快的群体,他们在生活照料、医疗保障、精神慰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愈发显现。预计到2020年,我市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100多万,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将迅猛增加。带着“怎样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这个课题,我们从2009年开始,在江阳区、纳溪区和龙马潭区五个社区展了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为216名三无、高龄、空巢、残疾及低保老人提供了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并将社会工作引入服务,就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建立适合泸州实际的居家养老模式做出了有益的思考和尝试。

      一、调研情况及其分析

      在两轮试点过程中,我们从三个区的五个社区中,选择了216名老人作为服务对象,他们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接受服务老人基本情况

      1、年龄段分布:60——69岁52人,70——79岁88人,80——90岁72人,90岁以上4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约占比例外30%。2、城乡分布:居住在城市社区的老年人188人,居住在农村社区的老年人28人。3、居住形式分布:103人与老伴一起生活。84人处于空巢独居状态,8人与残疾子女一起生活,其余21人由侄儿侄女等亲戚照顾。4、收入状况:25名三无老人享受国家有关政策,159名老人享受城市低保,20人享受农村低保,7人退休金,5人为高龄优抚对象。5、生活情况:失能老人13名,半失能老人42人,基本能自理老人131人。6、部分空巢高龄老人生活及其艰难。纳溪区大河村一社84岁的孙玉清老人,患皮肤病致左脚受病毒感染化脓,没有进行治疗,长期无人照料。数月卧床不起。养子是智障残疾人,无力承担照顾。所在村、社区队孙玉清关心不足,导致骨瘦如柴,整天睡在几乎无光亮的破屋子里,屎尿拉在床前,化脓的病脚脓液、血水长期流在床上、地上,满屋发出令人发呕的臭味,其凄凉状况让人流泪。又如该村4社的75岁的唐承友,身患严重的胃病,长期只能进流食,极度营养不良。还有一名失能老人杨龙芳,82岁,长期卧床不起,生活无法自理,每天靠好心的邻居帮忙,三天两头无法吃饱,生活极为艰难。

      (二)开展服务情况

      1、服务统计情况

                                 

      2、服务情况

      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是为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破解日益突出的居家养老服务难题作出的积极探索,是在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不断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求,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有益尝试。它一方面满足老年人既需要照料又不愿离开家庭的需求;另一方面又与现阶段生活水平相适应,既有效地缓解了老年福利机构不足的矛盾,又弥补了家庭养老资源的不足。具有服务方式灵活,服务费用低廉的特点。广泛适用于高龄老人、空巢老人、非自理老人在内的绝大部分老年人照料服务的特点。由于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一无经验可借鉴,二是老年人能否接受,所以在实践过程中,为使工作顺利开展,我们除运用行政手段外,更多的引入社会工作价值与理念,以专兼职社工为队伍,开展实践工作。

      1、深入调查研究,明确服务对象

      为深入了解社区服务对象基本情况,掌握服务对象需求,为服务对象提供周到贴心的服务,我们首先开展了老年人状况和需求的摸底调查工作,从收入状况、现居住状况、养老意愿、社区养老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方面着手展开调查,并收集装订成册。根据他们不同的社会关系、住房状况、脾气喜好、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等制定了《居家养老服务入户调查表》、《居家养老帮扶对象登记卡》、《居家养老帮扶对象登记册》和《居家养老个人健康档案》。

      从调查情况看,一部分老年人对服务心存疑虑,比较抵触。他们由于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孤独一人,性格孤僻,脾气古怪,精神状况及心理特征有较大差异,内心世界孤独茫然,甚至悲观绝望。即使过得不如意,也不愿陌生人介入他们的生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安排专业社工多次走访,耐心细致、不急不躁地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接受服务的原因,尝试着与其沟通,慢慢打开他们的心扉,逐步接受。比如下大街曾长明老人每天白天都要打一角钱的小麻将,认为护理员上门服务影响了他的生活,不愿接受服务。经过社工与其沟通,安排每周三下午5点至7点上门,他愉快接受。又如大河村庞福林老人,性格孤独,认为护理员服务会搞乱他的东西,不愿接受服务。社工多次上门与老人沟通,了解他的生活习惯和喜好,寻找最佳的服务方式,老人终于表示愿意尝试接受服务。服务一段时间后,许多老人由当初的观望怀疑变为愉快的接受认可,为进一步开展服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开展专业培训,确保服务水平

       居家养老服务不同于传统的家庭保姆工作,它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是运用社会学、医学、心理学、护理学等专业知识,为具有特殊困难和问题的老年群体提供的专业化服务。为确保服务到位,我们组织了一批年龄在40—55周岁的农村妇女作为专业护理员,她们心地善良,吃苦耐劳,长期在外打工,愿意进入养老机构为老人服务。按照“十二五”规划的《国家社会服务养老体系专项规划的要求》中提出的“我国未来将需要上千万的养老管理和护理人员”,以“泸州市为老服务工作者协会”为依托,每季度开办一期培训班,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系统传授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营养补充、心理抚慰、涉老法规、信息系统管理知识。尤其邀请社工对老年人生理及心里特征,居家养老护理技能进行了详细讲解。护理员通过培训,初步掌握了有关专业知识,大都能够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

      3、开展服务情况

      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精神慰藉等四大服务项目,完全满足了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接受服务的老人们对此十分满意。尤其为他们作保健按摩和肢体推拿,并与精神慰藉相结合,让老人身心愉悦,获得享受。为老人每周一次测血压,促进了老人对自己身体情况的了解。

      服务质量态度方面:定期为老人清洗衣物、打扫卫生、谈话聊天,使老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倍感亲切。在我们不定期的走访中,经常听到老人们对护理员的赞誉是:“他(她)是政府安排给我们的孝顺儿女。”如龙马潭区下大街社区的李秀华老人(80岁孤寡老人)说:“我已经离不开她了,我最担忧的是她能长期照顾我吗?”纳溪区永宁路社区79岁的空巢老人冯正芳说:“每次小赵来,我都巴不得他不走,他和我摆龙门阵,让我忘记了孤独。”江阳区白招牌社区81岁的周宗琴老人说“每周二老罗为我测血压,我很感激。这是托共产党的福啊!”大河村二社的陈德全社长,看见庞福林老人房子上的三根领子断了,为确保老人住房安全,自己出钱买木料更换,老人非常感激。绝大多数老人认为:“护理员把我们看成她的亲人,态度好,一来就干活还摆龙门阵,让我们心里暖和和的。”当然,个别老人也提出意见,如下大街郭荣芳老人认为“护理员声音太大,就像吼她,是不是不愿意为我服务?”为此,社工两次上门解释,要求护理员降低音量(该护理员自身耳朵不好,因此习惯大声讲话。加之五官形象不很好,故易引起老人的误解)。通过协调,老人已经消除了对护理员得看法。

      工作时间方面:两年来连续定期服务,老人们不仅完全接纳习惯了护理员定期上门服务,且依赖性日益浓厚。每到服务日,老人们都有“倚门巴望儿女来”的迫切心情。老人门曾不止一次对上门走访的社工讲,“她们要能天天都来多好啊!”客观地说,老人们都希望护理员能和他们多呆一会儿,提供更多的服务。

      服务中,护理员每每看到家境贫穷的老年人生活条件太差,主动为他们节约开支。部分护理员每周都要提回老人们一大堆衣服或床上用品,拿回养老院洗净叠好,下周再送去。对此,老人们由衷感谢。赢得最多的赞誉是: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感谢为我们服务的社工和大姐们。这些发自老人们内心的心声,表明了居家养老服务真正为老年人解决了困难和问题,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

      三、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1、缺乏统一的政策法规

      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目前还没有统一的鼓励扶持居家养老大力发展的政策法规,管理监督也缺少国家标准和规范,使得这项工作还停留在各地零散、自发组织实施的层面。泸州目前的试点就属于这种情况。许多地方对居家养老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未列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资源分配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运行中缺少标准化服务和规范化管理,制约了它的广泛深入开展。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予以支持,使得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与制约,导致少数试点社区、村干部对专业化居家养老认识不足,行动无力,导致开展工作阻力大,困难多。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工作态度不积极,仅把居家养老服务看成简单的家庭保姆工作,不重视不组织,造成居家养老服务效率低下,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

      2、财源不足,制约居家养老发展
  目前,我市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部门,存在不确定性,且经费有限。这种具有很大随意性和波动性的投入方式,在养护人员工资标准较低的情况下尚能勉强维持。专业居家养老护理员仅生活补贴,无保险待遇,不利长期工作,导致队伍不稳定。尤其随着养老规模的逐步扩大、供养对象的增加、养护人员工资标准的提高,资金来源渠道不稳定的问题会愈加凸显,必定会使居家养老服务难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制约居家养老的可持续发展。

      3、居家养老的服务资源缺少整合 
      从大环境看,我市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缺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养老服务资源的有效配合。关于老年人群的管理和照护,目前我国负责城市老人工作的有老龄委、老干部局、退管会及民政、人事、组织和街道社区居委等,相应的社区老人主要有单位退休职工,离退休老干部,没有单位的老人以及三无老人及需要救助老人。在居家养老服务推进方面,各涉老单位没有结合起来。街道社区来承担居家养老的主要职责,面临经费运转困难,相应的退管会和老干部局却存在经费盈余而服务缺乏的矛盾。 
      4、相关服务不健全,人力资源短缺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中缺少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精神慰藉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也没有找到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来解决。在服务对象上,政府购买居家服务主要针对高龄困难老人和对社会有特殊贡献的老人,缺乏对高收入家庭居家养老需求的关注。从服务上看。一方面每周一次上门服务。次数有限,且时间较短,无法满足老人需求,尤其老人们的突发性疾病将带来生命安无五保障。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老人们的依赖心理在增强,一旦中断服务,这些孤寡和三五老人怎么办?另一方面,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一周一次的服务,显然达不到目的,尤其失能老人,必须接受专业的长期护理和照料。同时对一般老人而言,由于经费、人力等原因,较少能享受到这些服务。从整体情况看,目前从事养老助老服务工作的大部分人员都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人,接受过相关专业教育或有关老龄人口服务知识培训的专业人员很少。这不仅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

      5、居家养老的宣传不到位 
      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模式,是党和政府关心重视老年弱势群体,针对老年人的一个重大福利项目,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民众对之十分陌生,甚至不少老年人也不了解居家养老。即使有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其消费意愿不强,消费预期不容乐观。老年人的支持率和参与率低导致居家养老的一些服务项目丧失了规模效应,而这又反过来影响了相关服务项目的开展,造成恶性循环,居家养老服务点的工作逐渐萎缩,甚至就剩下一具空壳。 
      四、加快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带来的空巢老人日益增多,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带来的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增多,贫困两极分化带来的贫困老人、五保老人、三五老人、散居在家的老人数量不减。这一国情决定了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我们认为,从特殊困难老年群体入手,开展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迫在眉捷,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1、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必须尽快将居家养老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使它融入到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体系中。尽快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居家养老事业的开展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明确其职责,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避免其定位偏差,提高居家养老的工作效率。 
      2、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开辟多渠道投入机制 
      社区居家养老经费应在各级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并形成逐年增长的机制,以确保居家养老经费来源的确定性和稳定性。社区居家养老应属于社会保障体系,而不仅仅是一项慈善事业,财政有义务承担必要的投入。同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要实行产业化经营,运用市场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实行市场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福利资源中的主导作用,使福利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保持相对平衡。可探索建立一种居家服务老年人的保险制度,为需要护理的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或支付保险金。鼓励社会团体、慈善机构、民营、个人等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或投资养老服务。政府应在税收、地价、水、电等收费上给予优惠政策。 
      3、不断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提供不同需求层次的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应当根据年龄段、性别、配偶是否健在、残障程度等直接影响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因素,从老年人需求满足的角度出发,提供相应的居家服务。一方面,通过服务人员的善爱之心为老年人提供家庭一般的照料,从人性化的角度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力求做到使老年人有较强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类型和特点的老年人制定相应的服务选项,可以让老人自己(包括家属)选择或者提出自己希望得到的服务种类,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机构养老的弊端,真正实现养老服务的人性化,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在服务对象上,提出具体措施如下:一是有医疗条件的敬老院应将完全失能五保对象接入敬老院,或由基层与民办养老机构签订协议,送机构养老。费用有基层和机构各自负担一部分。二是对半失能五保户老人,由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织专业社工和具备专业养护技能的居家养老护理员上门长期服务。三是生活完全能自理的五保、三无老人,空巢生活能自理的老人,组织专业社工和具备专业养护技能的居家养老护理员上门长期服务。

      4、培养专业人员,整合各类人力资源 
      加强对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培训中,可以将培训过程标准化,如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机制等,合格以后颁发经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积极与劳动就业部门联系,开展岗前就业培训,实行劳动准入制度,具有这个资格证书的人才能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以有效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积极发展社区内外有条件的人加入到养老服务队伍中来,扩大居家养老服务队伍。除培训组织一批养老护理员,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专业队伍外,各社区基层还应安排专业人员负责管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充实服务队伍。可以借鉴国外的“义工”制度,社区为中青年志愿者和学生活动提供平台,进行制度性安排,为每个志愿者建立档案,作为他们以后升学、奖励等方面的依据。总之,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共同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5、加大对居家养老的舆论宣传
  国家应加大对居家养老的宣传力度,使人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养老工作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尊老爱幼的社会风范。居家养老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许多居民甚至老年人自身也不清楚这样一种养老途径,原本是为了老人养老而探索的项目变成了老人在一边旁观的行政任务。这种没有老人参与的居家养老导致项目的针对性不强,参与度不高,运作效率低下。而良好的宣传不仅可以赢得老人的支持,听取老人的有益意见,而且可以非常有效地团结各种社会力量加入到居家养老项目中来,从而在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方面开拓新的渠道。建立起遍布全国城市社区的标准化居家养老中心,从而使其可以成为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和慈善者参与进来的一面最好的标志和宣传旗。

 

文章评论(0条)

我要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