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养老动态>人口普查能准吗?

人口普查能准吗?

  “人口普查的调查项目越来越多,调查的内容越来越敏感。比如,有的要问到住房、收入、婚姻等信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很多被普查者选择拒访。”

  “今天你被普查了吗?”再过一段时间,这句话也许将成为新的流行语。2010年11月1日零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将拉开序幕。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口普查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告诉《北京科技报》,根据规定,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自然人,而普查手段是通过入户调查来实现的。全国有3亿多个家庭户,如果平均每60个家庭户配1名普查员,就需要500多万名普查员,如果再算上每5名普查员配1名督导员的话,普查工作人员将达到600万。

  在王广州看来,全国人口普查对人力、财力等资源的调动不亚于一场战争。“一个省的普查问卷就要用几卡车来装,如果按一般商业调查的成本来计算,平均一份普查问卷的成本是200元,全国3亿多个家庭户,普查成本将高达600多亿元。”

  “虽然耗资巨大,但是在各项经济社会调查中,人口普查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社会调查。”北京市人口普查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副总队长邢志宏表示,2005年到2014年将近10年时间,全球总共有224个国家和地区正在或将要开展人口普查,其中,今年将开展人口普查的国家就有63个,包括美国、日本、印尼、法国、德国等。

  王广州告诉记者,从世界范围来看,通过人口普查掌握人口状况,摸清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可居住环境这些方面的底数,并据此制定选举、税收、教育、养老、医疗、就业、住房等相关政策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做法。1790年,美国就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现代人口普查,从此揭开了世界各国人口普查的序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共进行了5次人口普查,从第一次1953年,普查6亿人、调查项目6个,到2000年第五次,普查12.95亿人、调查项目达80余个,平均每10年开展一次。

  王广州说,人口普查往往要进行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一个月中,有新出生的人口、也有新死亡的人口,有迁移出普查区的、也有新迁入普查区的,人总是在流动的,这就需要定一个标准人口统计时点。这次人口普查的时点就定在2010年11月1日零时。这主要是因为11月躲开了大中小学生的寒暑假,以及春节、国庆等人口流动较大的时段,避免因为人口大量流动,而造成统计数据不准确。另外,11月初,中国大部分地区正值秋末冬初,气候稳定,不会有影响普查进行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p#分页标题#e#

  人口普查究竟怎样进行呢?邢志宏介绍,人口普查以户为单位进行登记,户分为家庭户和集体户。家庭户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口,作为一个家庭户;单身居住独自生活的,也作为一个家庭户。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共同生活的人口,作为集体户。人口普查规定普查员要逐户登记、入户询问、当场填报,以这种方式进行调查,这次,北京市要动用10万名普查员。

  王广州告诉记者,在调查之前,要制定普查方案和普查表,普查表分长表和短表。短表针对所有自然人,长表用于10户中某一户抽样登记调查。调查表的内容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户口登记状况、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普查员开始入户调查时,首先要对他负责调查的小区进行全面扫描,逐户调查,如果调查时这户正好没人,普查员就会在门上留个条,过一两天再来上门调查。

  之后,督导员还要进行质量抽查,看漏报和重报的比例,并在此基础上公布普查数据。

  那么这些普查数据是否准确呢?“在以往的人口普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漏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翼告诉记者,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复查阶段抽取湖南省进行质量抽查,发现有1.81%的漏报率。

  人口普查数据对政府决策有很大影响,比如德国目前的生育水平是1.2%,学者计算,如果保持这样的生育水平,再过12代后,德国就只剩几千人了。于是,相应就要对人口政策作出调整。而如果人口普查存在严重的漏报问题,就意味着对相关人口状态和过程的推断将会存在很大的偏差。比如人口到底是在快速增长,还是在降低?老年人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少?人口特征的重大转折都是在政策出台后5~20年发生的,如果人口普查数据不准确,就会给决策造成失误。尤其是对人口数量、质量、结构、水平、过程和发展趋势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和评判将直接影响到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影响未来中国人口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

  举例来说,如果30000名儿童只有20000人参加普查,政府就只拨放20000儿童的教育和保健费用,那么就会出现幼儿园、小学人满为患,教育、医疗资源紧缺的局面。同时,由于人口发展过程具有周期长、不可逆和滞后性,因此任何决策失误都会对未来中国社会发展导致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

  除了漏报问题外,今年的全国人口普查与以往相比还面临更多的困难。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变化,人口流动增多,人户分离越来越普遍,仅北京就有流动人口几百万。张翼指出,统计偏差主要是人口流动造成的。比如小张离开安徽老家来北京打工,但是在2010年11月1日零时这个统计时点时,他已经离开安徽户籍地,但又没到北京,这时往往会造成漏报。#p#分页标题#e#

  针对这种情况,王广州指出,这次人口普查规定迁移时间在半年内的,在原居住地统计,超过半年的在现居住地统计。

  在王广州看来,计划生育工作也会对人口普查带来负面效应。各地向政策外生育的老百姓征收社会抚养费(也就是超生罚款)是一种通行的做法,地方政府为了保持当地的计划生育率,老百姓为了逃避超生罚款,于是双方在低龄人口申报的问题上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产生低龄人口数据漏报的内在机制,对整个人口普查的数据质量形成不利的影响。

  另外,近年来,各种各样的调查和普查越来越多,其中有许多涉及个人信息安全的商业性调查,个人信息经常被泄露。比如,孕妇在生产后就会接到做胎毛笔、推荐月嫂、卖婴儿用品的电话和信息,很多车主也经常会接到推销车辆保险的电话。这些事让老百姓对自身信息安全的担忧与日俱增。同时,社会的进步也让老百姓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相反,人口普查的调查项目越来越多,调查的内容越来越敏感。比如,有的要问到住房、收入、婚姻等信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很多被普查者选择拒访。

  今年的人口普查首次把外籍人士归入普查对象,针对本市港澳台和外籍人员较为集中的状况,北京市统计局将重点从高校招纳一批外语专业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普查工作。在王广州看来,这次人口普查对象增加在华的外籍人士是很有必要的。他指出,伴随着国际化的趋势,中国很多大城市都有许多常住的外国人。比如,北京的望京地区就居住着大量韩国人。这些外国人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都会产生影响,尽管外国人在入境时已经做了登记,但内容只是简单的姓名、性别、国籍、职业等项,要得到统计学上有价值的数据还是要依靠人口普查。而且从法律上讲,国家也有权了解常住外籍人士的最基本情况。

  在复杂的背景下,如何保证这次人口普查的准确性呢?王广州建议,首先要提高人口普查的技术装备水平。在信息化的今天,人口普查不能再沿用老办法,应该充分利用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比如在宣传阶段,可以通过电视向全国老百姓播放人口普查的宣传片。

  其次是加强项目设计,我们想象的人口普查状况恐怕连真实情况的1%都达不到。这就要求在人口普查项目设计时把问题想复杂。比如要分析什么职业的人容易让普查员找到,什么职业的人不容易被找到,普查员在周一到周五中,哪一天更容易找到哪一类人。

  此外,还要完善数据公开制度。数据公开直接关系到人口普查资料的开发和利用,关系到实现公共资源的效益最大化。虽然每次普查完成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统一出版数据集,但数据集所公布的信息相对于普查数据项目的排列组合来说还是很微不足道的,原始数据中还有很多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尽管国家统计局提供一定比例的原始数据样本供特殊需求者和研究者使用,但样本从1982年第三次普查、1990年第四次普查时的1%缩小到2000年第五次普查时的0.95‰,而且原来给到县一级的数据,现在只给到地区一级。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样本量的减少,无法进行纵向横向研究,更意味着数据资源的巨大浪费。#p#分页标题#e#

  王广州告诉记者,美国人口普查采用邮寄和入户相结合的方式。第一轮通过向所有家庭邮寄调查表来实现,一般第一轮邮寄的调查表能返回40%~60%,第二轮再由普查员上门对没有返回调查表的家庭进行调查。美国法律规定无故不配合人口普查的家庭将被罚款500美元。此外,美国在人口普查数据的开放利用上也值得我们借鉴。美国把人口普查5%的样本,在去除掉隐私内容后放在互联网上供人们自由下载。只要写个书面申请,就可以轻松地从网上下载美国人口普查数据做研究。但公开的数据也仅限于每个地区的人口数字、族裔比例等,绝对不会显示出每个人的姓名、电话、地址或合法身份之类的信息。

  针对一部分居民不愿参加人口普查的问题,普查局表示,将依据美国宪法对人口普查的数据保密72年,期间绝对不会将这一数据透露给其他政府部门,诸如联邦调查局、移民局和警局等。“9.11”事件之后,联邦调查局曾试图借助人口普查局的帮助,从他们的数据库中寻找恐怖分子的档案资料,但遭到了普查局的拒绝。

  此外,日本有很完善的外籍人口登记制度。外国人到日本后必须到当地登记机关进行详细的个人资料登记才能获得保险,所以日本对外籍人士的数据掌握很全面。

  “当然,每个国家有自己的国情,如何制定出符合中国特点的人口普查制度和方法,实现普查数据最大的准确度是未来我国人口普查发展的方向。”张翼说。

  

  ◆人口普查的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统计人口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历代政府调查人口都是为了征税、抽丁,因而不重视保存统计资料,直到1949年以后,我国才开展了现代意义的科学的人口普查。

  据记载,公元前22世纪,大禹曾经“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民”。所谓“数万民”就是统计人口。当时统计的数字约1355万。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人口数字统计更加完整。汉朝有“算赋法”,唐代有“户籍法”,宋朝采用“三保法”等。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八年颁布《户口条画》,将强制为奴的人口按籍追出,编为国家民户,使人口不断增加。元顺帝初年,全国人口达到8000万左右。明朝有“户贴制度”,现存明初洪武年间的户口统计,其总数已达到1000余万户,近6000万人口。

  具有近代意义的人口普查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在1909年清朝政府为了应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筹备立宪事宜,下令开展全国人口普查,当时推算全国人口约3.7亿。第二次是国民党内政部举行的人口普查。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和2000年进行过五次全国人口普查。#p#分页标题#e#


 

文章评论(0条)

我要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