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养老动态>基金会与草根NGO探讨共赢

基金会与草根NGO探讨共赢

  基金会如何与草根NGO共赢

  近年来,在中国慈善领域,基金会同草根NGO合作呈现渐热趋势。而各种新问题、新现象的不断涌现,也成为这种合作初级阶段的特点。近日,一直致力探索同草根NGO合作之路的万通公益基金会邀请数家基金会及媒体进行了对话,共同探讨中国基金会如何同草根NGO实现更好的合作共赢。
  ■现状
  “不同点”制约合作
  在目前中国资助型基金会与草根NGO的合作中,双方的“不同点”是对合作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
  目标评价各有侧重
  在当前基金会同NGO的合作中,侧重点及对结果评估标准的不同影响双方合作效果。基金会,特别是企业发起和出资的基金会,往往依据自身对项目的理解提出具体成果目标,希望结果可以测量和量化,而草根NGO则往往以服务本身的过程作为重点及衡量标准。
  以万通公益基金会的社区垃圾处理项目为例,合作NGO由于使用饲养蚯蚓作为项目实施手段,因而倾向于以蚯蚓数量和成活率为一种目标体现,希望对垃圾处理本身提供一个具体的测量结果。万通基金会秘书长李劲称,实现这种测量标准和要求的确很难,目前从观念到技术都未成熟。但首要问题是这个结果究竟该不该测量?大家应该在观念上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类似这种评估标准侧重点上的不同是双方目前相对比较大的问题所在。李劲表示,目前万通基金会所合作的草根组织已经在同基金会进行一些探讨。

合作心态定位不准
  合作心态的不同也影响了基金会同NGO的合作效果。有的基金会抱怨草根NGO项目执行得不好,而有的草根NGO则抱怨基金会约束太多。个别时候,有些草根NGO或是出于对问题认识程度较浅,或出于担心如果达不到对方的期望会争取不到项目的担心,往往或被动或简单地予以承诺,却在实施中导致项目最后无法达到既定的评估成效。这种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双方没有把合作关系看作是一种平等关系。
  “共同点”制约发展
  虽然中国目前基金会与草根NGO的合作有很多不同点影响了合作效果,但许多“共同点”同样限制了合作及自身发展。
  前期了解均不充分
  了解是合作的基本前提,但资助型基金会同NGO合作的初期往往会出现事先对彼此弱点没有机会发现,或者不重视而造成后面合作难以健康发展的案例。这种了解包括彼此理念是否相同、工作领域的共同性有多大、能否建立起信任关系等等。
  人才队伍均显匮乏
  在很多人观念中,只有草根NGO缺乏人才,实际上中国很多基金会同样缺乏人才,特别是具备草根组织项目管理实践经验的人才尤为匮乏。这导致合作过程中基金会难以同NGO形成良好配合,造成合作障碍。而草根NGO在规范式管理上也同样缺少人才。在对目标研究中,双方有时会因为工作人员对项目目标及实施均缺乏系统了解,简单地套用各自经验,导致理论与实战——项目建议书中的项目与实际操作中的项目出现脱节,以致合作出现问题。
  经费紧张同处窘境
  草根NGO资金匮乏有目共睹,而另一方面,在中国基金会特别是非公募基金会中,10%的行政费用比例同样造成了工作经费的严重匮乏。
  在目前的非公募基金会中,能够一年运作1000万元项目的应该算较有实力的基金会,但10%的行政费用意味着一年只有100万元用来维持包括人员工资在内的全部工作开支,通常只能维持10人左右北京市一般收入水平。一人多职是目前中国非公募基金会的普遍写照。
■破局
  通过平等合作实现相互补充
  在交流过程中,几家基金会除了以非常客观、自省的方式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外,更试图寻求一条破解之路。寻求共识、建设人才队伍、扩大项目人力成本投入成为交流中几家基金会初步寻找到的共同答案。
  在谋求共识上,几家基金会异口同声表示,第一个共识是对合作关系的定位。基金会同草根NGO务必要牢记双方是合作伙伴关系,只有本着这种平等观念,才能在其后的合作中将彼此相互的建议异议理解为对自身的帮助,齐心协力实现共同目标,而不是彼此指责与抱怨。同时,在这种平等伙伴的前提条件下,双方通过磨合建立起彼此信任和尊重的良好关系。比如基金会需要更多地听取草根NGO在实施中的信息反馈,尊重其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建议,而草根NGO则要重视基金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不要把自己当成被“资助”方,而应该心态平等地向公众传达在自己实施项目中基金会所做出的贡献,对基金会的参与给予肯定。
  第二个共识是双方对合作项目的共识,在理念相同的前提下,要对项目共同进行一个符合实际需求的合理设计。例如在具体实施手段、阶段性评估、财务审核、最终目标的测评上都需要达成共识。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基金会同草根NGO一样,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设,而这种能力建设不仅可以从外部获得,更需要挖掘自己的长处,加强内部的自我学习系统建设,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基金会作为公共资金的托管者,在财务方面必须具备人才优势,但项目管理人才相对欠缺,而合作草根NGO则长期作为项目执行方,在项目实践中有优势。反之在制度化建设及财务管理能力上不一定相称。在这种各自特质不同的情况下,双方均需要加强人才薄弱环节建设,从制度到人员能力建设上,都要注意协调和提高。
  对于第三点,提升对人力成本的投入上,当天参加交流的其他基金会一直相对宽松,对合作NGO的人力资金额度没有定量指标限制。而相较于在项目监测上一直力求精准的万通基金会,也准备在未来的合作中,因地制宜根据个案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管理成本指标。而对于基金会自身管理经费的紧张,非公募基金会只能寄望于政策的调整来改变目前的窘境。
  ■展望
  变“矛盾妥协”为“和谐提升”
  对于目前资助型基金会同草根NGO合作状态的描述,李劲秘书长称万通基金和草根NGO都是在“矛盾和妥协”中前进,对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基金会提倡的做法是勇于正视,积极沟通,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必要的时候往往双方都会妥协。而相对于实际执行项目的NGO,居于二线的基金会认为自身的妥协可能会多一些。
  李劲以万通在玉树的社区垃圾管理项目为例称,在草根NGO专业员工因故不能正常工作的时候,会有志愿者顶上来,专业员工由于受过一定的训练比较能够理解一直以来的思路,但志愿者就会有志愿者的方式,专业性不强。这时,基金会即使希望安排一个专业的项目官员来继续工作,但是很难开口,毕竟合作NGO的人力资源已经非常紧张,而且志愿者其实也在很努力地工作。所以,最后基金会就妥协了。虽然双方在合作初期的期望都很好,双方也会一起讨论项目框架,但到最后发现有些地方还是要妥协。
  李劲在分享中多次表示:万通基金会的个案在行业中有没有代表性,是不是具有方向性,这是需要探讨的,万通的分析和案例只能代表万通自己。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基金会由不同背景的出资方和团队组成,这就造成了基金会本身也各具特色,而在同草根NGO合作时还会出现能力问题、区域差异及合作方式的不同等原因,以上种种因素都会造成基金会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其非常个体的独特性。
  问题与矛盾是任何新事物发展初期的必然,只有勇于面对和解决,才是真正对公益事业负责任。正如同NGO重视项目过程一样,只有重视这个充满各种问题的过程,善于积累和总结经验,在互相提升水平的共识下积极地面对新问题,才能使未来的合作之路更加顺畅。
  对于今后双方的合作,几家基金会都希望通过在达成全面共识的基础上,由目前“矛盾妥协式合作”,变为“提升式合作”,即在合作过程中的每一个调整和变化,不是以一方妥协以求得项目的继续开展,而是将对方的建议异议转化成自身能力的一种提升。只有将“妥协”转变为“提升”后,最终实现的结果,才能真正称为共赢。李劲在交流中数次表示:我们一直强调做负责任的基金会,负责任不是单指对捐赠人负责,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的NGO负责,对中国的公民社会发展负责。对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负责,这也是基金会同NGO的共同使命。

文章评论(1条)

我要参与评论
  • 独舟漂泊 IP:58.48.16.255 2012-12-11 11:43:54

    作者的系列孝道文章都很好,只是其中也有些缺乏常识的东西。我认为孝是人情伦理范畴,值得提倡,但它不是法律,一旦属于个人品行道德要被政府强制实施的时候就变味了。

发表评论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