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养老动态>新华社:京津冀公共服务协同纵深推进惠及三地百姓

新华社:京津冀公共服务协同纵深推进惠及三地百姓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题:京津冀公共服务协同纵深推进惠及三地百姓

新华社记者高博 鲁畅

回想起前些年看病报销的经历,家住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的85岁京籍老人戴百祺至今仍心有余悸。“要么是拖着年迈的身体挤公交车去北京看病,前后花去多半天时间。要么是在河北看病之后将票据拿去北京,整个过程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

可如今戴百祺再也不用为医药费报销的事情折腾了。今年1月,京津冀异地就医即时报销试点正式启动,最先享受到这一政策红利的就是燕达。据统计,在这个距离北京市区30多公里的地方,有近40万人持有北京的社保卡。


戴百祺是北京人,对于自己的老年生活,独居多年、女儿定居海外的她几年来筛选了近40家养老院,最终选择在燕郊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住下。

医养结合是戴百祺选择在燕达养老的首要原因,这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在燕达养老的这些年让戴百祺印象深刻的另一点,是燕达医疗服务水准的提高。

燕达养老与燕达医院只有几步之遥,协同发展之前,受限于京冀医疗体系的不互通,北京优质医疗资源很难越过京冀分界线潮白河。燕达医院虽建起来了,但病人却寥寥无几,大量先进医疗设备被闲置,2014年,燕达医院刚起步时,日均门诊量仅仅以百计算。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表示,京津冀三地公共资源很不均衡。大量人才和技术等优质资源在北京积聚,对周边地区“虹吸效应”明显。可以说,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的断崖式落差,是阻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

这三年来,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加速向河北、天津布局。医疗水准的提高,让不少河北患者选择了在家门口就近看病。三年后,燕达的日均门诊量达到1500至1800人。2016年上半年,北京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出院患者中,河北患者的比例从2013年的9.05%下降到7.47%。

一个大的国家战略,注定会影响无数人的命运,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多来,政策红利加快释放,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三地老百姓也收获了满满的“获得感”,点滴变化发生在戴百祺和京津冀1亿人口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来源于亚太日报(新华社亚太总分社主办)

文章评论(0条)

我要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