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养老动态>新年特辑:解读老龄事业顶层设计——海淀区养老服务管理协会会长房占军主讲

新年特辑:解读老龄事业顶层设计——海淀区养老服务管理协会会长房占军主讲

海淀养老服务管理协会会长房占军的主题分享(以下是全文)

  自1999起,我在民政部门工作14年,退休后被返聘为海淀养老服务管理协会会长。在协会任职后,我更加深入到养老相关工作。海淀养老服务管理协会2013118日成立,是北京市类似社会组织中第一个成立的,有自己的章程,是政府与养老事业之间的桥梁。我们的主要工作是组织会员单位对养老进行研究交流,共同促进养老事业的发展。协会分为三大部分:养老机构、养老企业事业单位、社区卫生院。


  工作中我跑遍了海淀区600多个社区的机构和养老产业事业单位,深感养老需要做的工作特别多。我是通过养老网创始人李缨女士组织的“台湾养老考察游学活动”与李缨女士结识。


  “解读老龄事业顶层设计”,这个题目很大,而且是国家层面的事。作为我们区县这一级来讲,主要还是执行政策,就我从事底层相关事务的执行情况来看,还与国家的顶层设计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我与参与顶层设计的老龄产业协会有关人士多有交流探讨,专家进行的顶层设计有时候不可避免地有些“不接地气”。中国人老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要打稳,基础不好,再好的顶层设计也是无益。

养老网主题分享日是养老网行业高端交流探讨之沙龙

  养老事业发展的趋势


  根据民政部最新统计,现在我国老年人数量超过2亿,占总人口14.8%,预计2025年达到3亿,2033达到4亿。届时老龄人口比例达到30%2050年前后老龄人口占比过大的趋势才会有所减缓。故此,对养老产业的发展要有个预期,10年之内是艰苦创业期,之后有起码30年的发展是不成问题的。2013年底北京老龄人口达到286万,人口占比13.8%,且以每年10万的速度递增,预计2020年达到350万。14年海淀区60岁以上人口45.9万,人口占比19.2%,预计15年达到47万人,这个比例要高于北京市整体情况,这与海淀区的生活和医疗条件有关。


  总体来看,中国老龄化趋势越来越快,国家加大对老龄事业的关注,真正将老龄化看作社会问题去关注,也在最近三五年。我是独生子女政策实施的第一批人,我这批人目前差不多都在进入老年,20131228日,习总书记视察了海淀区四季青敬老院,庆丰包子火了,敬老院没有火。但习总书记的视察,是总书记视察养老机构的第一次,这释放了一个信号:国家在重视养老,总的发展趋势是好的。


  养老事业政策发展的走向


  近两年政府出台了很多养老相关政策,基本走向可以用“1+10+N”来概括。“1”即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有一个有关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10”即地方有相关配套的若干政策,“N”即将来要发展和完善的若干政策办法:例如养老护理险;例如照料中心,目前建设的政策和补贴都能到位,但运营怎么办?政策还没有完善。


  (一)关于“9064


  北京执行的养老政策体系是“9064”,既90%居家养老,6%社区养老,4%机构养老。这个体系有9项配套政策。


  1、万民孝星评比。每年都在搞,从区到街道社区,比较好执行。

  2、建设覆盖城乡社区的老年餐桌。在相关领导的带领下,在社区内的餐馆推行,这个项目在很短时间内做到了全覆盖。但目前能坚持下去的很少,恐怕十分之一都没有。

  3、居家养老助残服务券、百岁以上老人医疗补助。80岁以上老人每月100元。北京市每年发放6亿,海淀区有六七千万。这个用起来很麻烦,券值分10元几元不等,配额发放给海淀区4万多80岁以上老人。老人消费过后,自企业收回来,还要再清点一遍再兑现。所以2014年在海淀区试点券改卡。这个政策的初衷是用6个亿拉动上百亿的产业消费。但券改卡后,90%以上的消费都集中在超市,对带动产业发展作用不大,没有拉动老人服务消费。老人的消费习惯还是首先在饮食,不注重享受,他不会去洗浴之类,最多去理发,这是刚性消费。

  4、建立城乡社区的托老助残室。

  5、招聘居家养老助残员。每个街道有3-4个居家养老助残员,分派到社区有1个,来自残联。

  6、配备养老助残无障碍设施。每个街道一套。

  7、开展养老助残精神文化服务。文化活动,心理咨询。

  8、家政无障碍改造。

  9、为老年人配备“小帮手”电子服务器。80岁以上老人免费配备。


  北京市的“9064”也是基于中国传统社会观念,比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以往子女多的老年人去住养老院有面子问题在,50后的老人多是独生子女,“421家庭”,则面临不得不住养老院的形势。


  北京市机构养老历经五六十年的建设,比较成型,现在着重发展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照料中心。


  (二)关于《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


  北京人大常委会日前通过了居家养老的条例,我之前对条例有很多期待,比如原本讨论过的每个社区必须建多大面积的养老相关设施,但这次的条例中没有提到具体面积数字,基层反应特别大,很多老社区没有那么大的场地条件。条例提出“五助”、“四通”,政策点基本讲到,但缺乏细化,将来还肯定要出台配套的细化政策。


  小结一下,政策大概分为三类:一是与惠及老人相关的。比如北京市有“加强老年人优待办法”、“助残券使用办法”、“95岁以上老人医疗补助”等;二是与惠及养老服务行业相关的。如“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办法及补充规定等。建设补贴一个床位是5万,运营补贴一个月300-500三是与养老产业行业监管相关的。对老人的评估,对养老产业企业的评估,对养老机构的评估。


海淀养老服务管理协会会长房占军在主题分享日上主讲

  养老服务业面临的困难


  (一)布局不合理。以海淀区为例,42家养老机构80%以上地处偏远,最多的一个镇聚集了7家养老院。造成城区养老机构一床难求,郊区入住率上不去(总体50%上下)。入住率不足,也有硬件设施的问题。海淀有家养老机构,房间小,卫生间小,走廊窄,这家的院长原来做房地产,图纸都不用,自己盖,服务也跟不上;入住率好的,比如四季青敬老院,已经排到100年以后。


  (二)床位缺口大。北京市按照4%机构养老计算床位缺口是3.12万,海淀区床位缺口大概在6000多。从发展的角度看,这么多的床位缺口,各个产业包括地产都来经营养老,包括既有设施改造,说明养老确实有市场。但另一方面,空置率也确实存在。所以,搞养老产业投资要定好位,选好方向。


  (三)养老人才队伍的缺乏。北京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缺口约1.6万,是相当大的。海淀区有个调研,护工缺口300-400人,这个数字不对。很多养老机构没有按照护工与老人1314或者15这个比例配置,可能17甚至以上,若按标准配置,海淀区的护工缺口至少在1000以上。养老机构为了追求效益,护工配置能少则少。但一个护理员国家规定8小时工作制,在养老机构实际工作时间最少12个小时,甚至更长,和老人24小时吃住在一起。


  (四)拉动产业发展难。比如在社区,原来的服务券可以购买理发、洗浴、修脚等一般性服务,券改卡以后,提供上述这些服务的小提供商达不到配置刷卡机的服务规模,就失去了这部分消费。老人使用服务卡也越走越远,不方便。


  再说说养老机构的补贴。运营补贴基本都能享受到,而建设补贴能拿到的就很少。海淀区42家养老机构真正能拿到这个补贴的也就一两家。整个北京市我估计10家都不到。究其原因,建设补贴资质的门槛太高,必须有土地证、房产证等等若干个证件要一一齐备。绝大多数养老院都没有土地证,海淀区42家养老机构真正有土地证的也就两三家。大部分是集体土地建设,还有很多是租赁的。所以建设补贴,基本就等于拿不到。这个问题也多次向上做过反映。


  (五)社区养老起步快、运营难


  2014年北京建成养老照料中心102家。2015年计划再建40家。海淀区继去年的20家,今年还要建设20家。2014年这102家投资2.4亿,计划拉动产业投入20多个亿,对此我有疑虑。例如曾院长的照料中心得到的投入是20万,她拉动的是多少呢?建设后的运营是很困难的。我们现在缺少好的配套政策,比如台湾地区的“时间银行”。政府目前关注的是“五保”、“三无”、“空巢”、“低保”“困难”老人,做社区照料类养老投资的一定要关注并立足于这五类老年人,将来政府政策肯定是更倾向这部分。目前照料中心的运营很难,很多都面临着关闭。比如曾院长这儿,安排至少一个工作人员,整体的开销一个月最少要五千,四个月赔了两万。老年餐桌基本上也都不再做了。


  顶层设计往往因为缺乏具体配套政策而难以“落地”。相对于专家调研设计来说,涉及到具体运营的可操作性的政策的制定是非常难的,最好是专家和在一线工作的人员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完善。

  总的来说,养老事业发展前景非常好,市场潜力也非常大,但面临的困难也非常多。

行业伙伴踊跃交流发言

  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展望


  (一)冷静思考,理性投资。


  养老产业目前非常热,已经出台很多相关政策,各方面参与很积极,还不算是“无序”发展,但行业发展仍处在探讨起步阶段,仍然比较混乱。一,需要政府政策继续完善;二,需要消费观念不断提升;三,需要媒体加强宣传;四、需要加强养老机构营销。一定要认清养老是个带有公益性质的“微利”行业。别指望在这个行业挣大钱,甚至赔钱的风险更大。


  (二)把脉定向,用足政策。


  国家大力推进支持养老事业向前发展,首要的是紧跟政府的规划布局,吃透政策走向,才能把准脉、合准拍。


  (三)加强交流,抱团取暖。


  “养老网”就是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从养老网站,到专业考察,再到线上沙龙和今天这个线下沙龙的主题演讲活动,给大家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中国养老事业的发展需要我们这些业内人士及热心养老的人士共同发现问题、探讨解决。


  以上只是个人一些浅见,期待下次再与大家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谢谢。

 


转载声明:本栏目内容为养老网原创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文章评论(0条)

我要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在线投稿

申请对话养老院

   “对话养老院”接受各类养老机构领导做客,提供申请开放平台。如有需求请联系本栏目负责人邮箱:ed@yanglao.com。
   “对话养老院”不收取任何费用,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