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养老动态>宝坻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

宝坻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

 
  天津北方网讯:因为喉咙疼痛,2010年4月27日清晨,宝坻区大钟庄镇的李书立来到了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诊断为扁桃体发炎,给他开了阿莫西林和牛黄解毒片,并耐心地向他讲解饮食上的禁忌。从社区卫生服务站出来时,李书立看了看表,前后不到15分钟。“跑趟大医院,坐车、排队要大半天,现在多方便,很快就解决了,啥事也不耽误。”李书立对记者说。

  置身于宝坻城区,昔日的平房区如今高楼林立,柏油路笔直平整,公园、广场整洁亮丽。记者采访时发现,除了这些“硬件”设施的增强,“软件”的提升也是这个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了更加方便、快捷、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为了改变农民看病难的状况,随着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展开,宝坻区提出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使农民能够在15分钟内实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做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镇,大病、急重症不出区,着力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

  有数字显示,2008年宝坻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全年接诊1234983人次,2009年全年接诊1379030人次,同比增长了11.66%;并对辖区9万名60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对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确定了家庭责任医生,定期进行随访和健康检查并指导用药。从今年开始为辖区35%以上中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

  规划先行

  科学布局覆盖全区

  1998年,宝坻区开始推行乡镇卫生一体化,十多年的磨合与探索,创建出“两证、三制、四有、五统一”的运作模式,“两证”即乡村医生资格证和乡村医生执业证,“三制”即聘任制、工资制和养老保险金制。“四有”即就诊有登记、给药有处方、收费有凭证、转诊有记录。“五统一”即机构统一布局、人员统一调配、业务统一管理、药品统一采购、工资统一分配。“一体化管理”为社区卫生工作有效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逐步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经验。于是,2008年该区决定下大力量建立“15分钟健康服务圈”,在农村,按服务半径1.5公里、服务人口1000-2000人规划布局建设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年相继投入1000万元改建、新建1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按照“政府出资、村集体出地、卫生局出规划”的多元参与模式,三年时间保基本、强基础、建机制使宝坻区基层就医环境有了质的提升。为了让农民实现“病有所医”,宝坻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p#分页标题#e#

  在宝坻区卫生局的会议室里悬挂着一幅宝坻区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各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据区卫生局负责人介绍,他们根据乡村居民分布进行合理布点,在原有社区卫生站的基础上改建、新建,将原来的662个乡医点规划为36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今年再建66所卫生服务站就实现了宝坻区全覆盖,这意味着宝坻所有的村民可以在15分钟内找到医生看病,服务站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镇,大病、急重症不出区”的卫生服务目标。

  设定标准

  诊疗服务更加规范

  西河务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宝坻区打造“15分钟健康圈”改建的第二批服务站。去年他们搬进了新盖好的房子里,淡黄色的外墙,红色的地砖,宽敞的庭院,与百米外原先租赁的小房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服务站的医生们骄傲地告诉记者:“你们要是明年来,就能看到这里是个花园式的小庭院。”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个卫生站里有观察室、资料室、诊室、治疗室和药房,墙上贴着药品的价格目录和卫生宣传画,医生的办公桌上都放着各种健康宣传材料,方便病人读取。在观察室里有两张床位和四把输液用的坐椅,壁挂式的电视机。在治疗室里还新配备了心电图、显微镜和尿、糖分析仪,药房里各种常用西药、中药种类齐全。

  该区卫生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说,按照规定,社区卫生服务站应保证“四室一房”,即诊室、治疗室、资料室和药房,总面积不低于90平方米,并配置必要的基础设施、设备,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建立健全各项业务工作制度,乡村医生的学习、进修、培训、考核等由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统一制定计划,组织安排。保证药品及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质量和合理的价格,药品及一次性医疗用品,由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购进。同时要求无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质的乡医,不得开具输液处方。

  设备跟上了,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的提升也迫在眉睫。卫生服务站有时候会聘请市里的专家做巡诊,以解决村民劳顿奔走之苦。同时大力培养基层的医疗卫生人员,一步步提高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缓解农村医疗条件匮乏的现状。

  据介绍,为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宝坻区建立和完善了社区卫生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制定中长期人才培训计划,以区人民医院和区卫校为人才培训基地,每年投入30万元作为专项培训基金,提高卫生队伍素质。而且,他们早在1998年就对这些乡村医生进行了考察与筛选,将1100多名乡医减少到536人,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培训,并纳入卫生管理体系,既解决了基层农村医疗管理不足的问题,也为农民提供了良好的就医环境。#p#分页标题#e#

  袁守文也是这批培训计划的受益者,从前,他是一个“赤脚医生”,在取得了乡村医生资格证和乡村医生执业证之后开始在乡镇卫生院工作,成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后就又回到了村里。跟村民们熟络,工作起来轻松,工资也稳定,还有养老保险金,医疗技术通过定期培训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除了对乡村医院的设备和医师资格有相关要求外,宝坻区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看病标准也做了明确规定。

  “社区卫生服务站针对的是小病、常见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该区卫生局有关负责同志对记者说:“论疑难杂症,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法和大医院比,但论预防、保健、健康咨询和康复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社区卫生服务站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社区医生对辖区里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季节的流行病比较了解,对重大疾病能够引导老百姓正确预防、早期发现。”

  形成互动

  赢得患者充分信任

  不可否认,如何赢得患者的认可是社区卫生服务站面临的一大难题。

  “路上距离已很近,心上距离还很远”,这是许多农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总体感觉。在他们的印象中,社区卫生服务站又旧又破、医疗人员水平不高。那么宝坻区把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起来了,他们又是怎样把农民吸引到这里来的呢?相对于大医院,他们又有哪些优势?

  5年前,57岁的李阿姨患了糖尿病、高血压,这让都在外地工作的子女们非常不放心。2008年12月,卫生服务中心为她建立了健康档案,掌握她的情况,医护人员定期上门为她测血压、测血糖等,还教会了她相关的健康知识,这才让儿女们悬着的一颗心放了下来。

  面对目前农民病情的现状,宝坻区有针对性地建立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和精神病、残疾人的医疗卫生保障措施。2008年初,宝坻区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全区近8万名60岁以上老人免费健康查体,并对每个家庭建立健康档案,对慢性病进行了筛查,筛查率92%,建档率达到100%。

  西河务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王艳玲告诉记者:“成立服务站之后我们给所管辖的5个村、3000多户村民都建立了‘家庭健康档案’,还对60岁以上的老人档案进行了归类,以方便一年一次的免费体检。”

  “有事打手机!”75岁的袁秀文大爷向记者夸耀自己的“家庭责任医生”:“服务站的医生对我们的病情比我们自己还了解,定期去家访,给我们检查,有个头疼脑热的打个电话就能到家里,比去大医院排队方便多了!”

  王艳玲医生就有一本自己负责的病人的笔记,这些村民不论去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还是在家候诊,不管白天有个头疼脑热,还是半夜急症发作,小王医生都是他们的责任医生。她还负责告诉村民每天怎样合理膳食才能减缓慢性病的复发,为病人设计合理的用药清单。#p#分页标题#e#

  完善“家庭健康档案”、确定“家庭责任医生”,正在成为宝坻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特色,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站能为患者贴身服务,深受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的欢迎。
 

文章评论(0条)

我要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在线投稿